「无患得失」却「为人事尽心」-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无患得失」却「为人事尽心」

证严法师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17:12

不管学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开始,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爬;若放弃基础,等于是悬空了,那就会很危险。

因此,绝对不能有「我今天修的,已经比昨天还高一层、境界也更深了;我要放弃浅的、以追求更高深的境界」这种心态。一切仍必须踏踏实实地由浅入深去修行。

接下来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慧。要达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稳基础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罗蜜」。

我常常说:「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有愿力来配合,心地自然能够时时清净、专心一念;择善坚持于任何遭遇而能清净,就不生烦恼、不起恶念;不生烦恼就是智慧,不起恶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动,就能把理想变成事实,也能转理论为实际,使人事理圆融无缺。

就佛教来讲,「理论」属「真谛」,「人事」则属「俗谛」。「真谛」的道理是「心无染着、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谛」则是要人圆事圆,发挥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应该要真俗并行。

在社会环境中,必定要顾及他人:若只想到自己要了生脱死,或是一味沉迷于世俗,便会有所偏执。社会上有很多爱心团体在推行各种爱心工作,这是成就善业。但是很多人却同样离不开烦恼,原因是做了些善事,心里就有执着而放不下。

我也曾经讲过「十魔车」(注),里面有一项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却一直放在心上;想着:我做了很多善事,该当得到什么福报……。如果是为了求得福报才行善,便违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会招来烦恼,容易丧失了为善的原动力。

为善应无所求,如果做一点善事就希望有所回报,就是缺少了真空的智慧。唯有真俗平行,才是真正的力行菩萨道。我们既然来到人间,不要放不下、看不开;放不下的人生,会过得很不愉快,甚至痛苦不堪;若看开了,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功能,而应发挥「大爱」的良能。

曾听过慈济人唱过一首歌,歌词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垃圾倒出去,清净的收回来,我关心你,你关心我……」这就是一种幸福。人生能做到真正把内心的垃圾倒出去,就是清净的智慧;若能进一步「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彼此互相爱护、守望相助,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画面。

我们时常听闻:某位大企业家受到歹徒的威胁、恐吓,或是某某地方又有人被绑架的消息。因此,许多有钱人都会雇请一些保镖,有的守门,有的随身保护着他。这是多么不安而辛苦的生活啊!

如果人人各守本分,尽自己的能力维持合法的生活,即可轻安自在。而富有能力的人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如井水般保持八分满的状态,则能使贫富相安、劳资互惠,呈现社会祥和,使人人能拥有一分欢喜和快乐。这一定要了解「善慧地」的境界,才能做到「无患得失」却很尽心的境界:「为人事尽心」就是「俗谛」,「无患得失」就是「真谛」的道理。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个人
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