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面对修行的考验
一、我执,从实有到虚幻
对修行人而言,破除“人有我”“法有我”的执着,即破除“人我执”“法我执”之后,才能真正达到“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如果一味跟随主观的“我执”去发展,所有外境的人、事、物,都会变成“我”的从属。随着执着不断增长,要破除掉它,就会困难重重。首先,要从如梦如幻看待这个世界开始。
当我们让心真正清净下来,好好沉淀,细致入微地去思考时,会发觉没有一个所谓真实的人、事、物是属于自己的。首先问问自己:“我的心灵、思维、思想是‘我’吗?这个‘我’有实体存在吗?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这个如此重要的‘我’?”如果连主导我们一切的“我的心灵、思维、思想”都不属于自己,那么外在的人、事、物,怎么会属于我们呢?
“我”的身体是“我”吗?这个肉体属于“我”吗?如果“我”能控制它,为什么“我”还会生病和死亡?在“我”体内有数不清的众生游戏、变幻着,示演着无常,只要一部分发生病变,“我”的肉体可就遭殃了,这就好比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我”却无法控制一样;如此,再往外扩展,房子、车子、财物、权势等等也绝对不属于“我”;到最后,一旦你认同连自己所认为能主导一切的“我的思维”都抓不准的时候,看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虚幻。
我们要确认,自己从未真正拥有过任何人、事、物,“我执”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方式,强迫自己认同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中,一切都能属于“我”。世间法的很多学习,大都偏重于对执着的努力,促使“我执”维持并不断发展、坚固,甚至认为这种执着会永远不变。然而,一切事物都在无常变化中,每个无常给“我”的打击,都像在膨胀的气球上戳了一个洞,当“我”的身心不能被愿望满足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二、佛弟子修如梦如幻
真正学佛的人,都会知道“无常”“因果”“缘生缘灭”,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没有学佛的人,平时即便看起来再潇洒,当面临各种无常时,马上会变得失望,甚至绝望,因为习惯过度执着在人、事、物上,谈到“放下”就很难。
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给自己净心、反观身口意的时间,如此才能认识自己,并解析自己,进而理解外在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梦如幻的,所谓的拥有,不过全是短暂且虚幻式的而已,不能期望永远都获得而没有失去。一个人,如果能常常如此看待人、事、物,对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将让我们很容易从痛苦和烦恼中出离,而不至于因过度执着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三、面对挫折与考验
要做到真正的不执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讲理论很简单,但“不执着”需要实修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不然遇到事情,还是会陷进烦恼与痛苦之中。就像小时候学走路,跌倒以后要爬起来,再跌倒,就继续爬起来;不要怕跌倒,一再努力,总能学会走路。
在学佛的道路上没有所谓的跌倒,但因业力在不同阶段的成熟,人们会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比如在逆境中,有些人认为闻思修佛法可以让自己摆脱逆境,让一切都变得好起来。因由佛菩萨的巨大加持力和自己的虔诚,很多人的愿望也一一实现了,学佛的确能帮助人进入顺境。
但是,在接下来的修行过程中,有的人就受不了一点点违缘。比如,当面临世间一些小小的病痛、灾难、烦恼时,对三宝的虔诚心就打了折扣,不从因果上细致观察,反倒退失了信心。这是因为他们所谓的修行根本没有反观自己的身口意,而是将学佛当成向外求的一种途径而已。学佛前,自私自利地向外求;学佛后,打着学佛的名义还是不忘向外求,并执着于此,深受其累,这都是偏差的想法。
当一个人业力净化的时候,世俗的愿望不需要特别去求,自然而然就会圆满。但若修行之目的只是为了世间法,而不是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修行就会变成向佛陀讨价还价。虔诚学佛,就是为了跟随佛陀学习解析自己心灵的妙法,让一切痛苦、烦恼、灾难的来源慢慢消失,福慧资粮也会逐渐具足圆满。不愿面对挫折与考验的人,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19-2022 宁玛昌列寺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川(2022)0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