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归途-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生命的归途

古代佛教故事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14:32

舍卫城中有对夫妻,生了几个小孩。这对夫妻辛苦地把子女养育成人,之后每个子女都结婚了,一家相处得和和乐乐。但无常的到来,使得巴户普提卡的丈夫去世了。她在丈夫身逝后并不想分财产给子女,她的儿女却一再要求想分财产,所有儿女都告诉巴户普提卡:“亲爱的母亲,现在父亲已经过世了,你拥有这些家产有什么用呢?我们这些儿女都愿意在分得财产后继续照顾您,请您放心。”他们一而再地向母亲如此表示,巴户普提卡也相信他们会照顾她,所以把所有的财产分给了儿女,没为自己留下一丝一毫。

分完财产后,她先到大儿子家去,住了不久,大媳妇就抱怨:“你就知道来我们家住,我们又没有分到两份财产。”她听后只好到二儿子家去,但也发生同样的情形。她只好从一个儿子家换到另一个儿子家,从一个女儿家换到另一个女儿家,一个接一个去住;但所有的儿女都说同样的话,没有哪位儿女愿意长期照顾她,根本没有人尊重她。

她为此对所有儿女非常的失望,因而出家为比丘尼。她明白自己到晚年才出家为僧,必须利用有限的生命好好修行,不能放逸,所以巴户普提卡日夜精进禅修。佛陀从祇树给孤独园明白她的修行情况,就说:“即使只活片刻而能精进修习、奉行佛法,比起长命百岁却不知依教奉行、明了真理的人来得殊胜。”后来,她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因而证得阿罗汉果。

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现象必定呈现一正一反,就如花开有花落,日落有月起,昼夜必交替,悲欢有离合,当然有生也有死。如此的自然和常规,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的一切平凡所示现的伟大。逻辑上我们会认为这些现象是生活的必需,微不足道;可是恰恰相反,这些是明显的暗示,告知我们生命的真相,但是却常被忽视。所以说我们平凡,因为世间的每个人几乎都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为生命延续而服务的物质上,反而忽略了生命的本质。我们总是去试图抓住一切让我们感觉可靠而恰恰最不可靠的东西,所以心里总是忐忑度日,太多的不确定让我们迷茫。因为我们如此的忙碌,连“有黑暗一定会有光明”背后的启示也不去深思,所以世间人聪明而又太过平凡,苦与乐也交替转换。唯独佛陀意识到了这些平凡背后的不简单,所以他成了觉者,而我们还是我们。

佛陀在出家前就对很多现象寻思推求:世间上的一切,如果有黑暗就该有光明;有热就会有冷;有喜悦和快乐就一定有哀伤与痛苦。对于热,会有冷去解决它;同样的逻辑类推,人的生命有生就有死,那么也应该有超越生和超越死,有出生就一定会有无生对治了?带着这些问题,佛陀在出家后的精进修行中如此地自问自答,他希望知道生命的本源及归途。“事物来自何处?痛苦又从何而来呢?”佛陀不断地问答和思笃,直到了解一切事物及痛苦等等都来自“生”。我们每个人都因“生”而痛苦。“生”从何而来?它来自“取”,我们都专注于执取。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都是因为“生”而“执取”,所以轮回不停歇。

因为有“生”,所以会带来各种痛苦的因,倘若“无生”了,苦也不会再继续。如果有个“不生”之处,它又在哪里呢?这就是生命的归途,也是生与死的超越。佛陀了知了苦、生苦的因、要灭苦的心,最终找到了终结苦的道。他一步步地实践,之后把所有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佛陀希望我们明白,此生来到世间,如果有缘了知他的修行经验,那就是——生的目的在于:了解有生就有苦,有生就有死;如果想要终结苦,就不要再生。哪怕生来不是为了自己执取而是为他人奉献,那也不会太苦;但如果只是为己所欲而生,而度日,最终只会苦等命终之后再次轮回,永无出期,这样的生命毫无意义。假使今生的作为依稀是轮回的印迹,那么生命的归途还在于:及时地修善,化身永恒的悦动,超越生与死,不生亦不灭!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个人
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