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言教-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06:00

在佛陀时代,光靠扫地、煮饭,给同修们铺床、铺垫子等等,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做“义工”,成就罗汉果位的修行人比比皆是。这其中的重点,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获得了成就,而是他们的心。一颗希望积资净障,祈请佛菩萨慈悲加持的心;希望了脱生死轮回,获得证悟的心。这个过程,也是在行菩萨道,就是想用自己的努力付出,给别人提供方便。无私奉献自己,就是在成就自己。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遇到他人不能理解,甚至遭到批评都十分正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感恩的心、谦虚的心面对一切,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06:00

在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当我们产生烦恼、情绪波动时,自己也知道负面情绪起来了,而且让自己非常难过,但为什么没办法想停就马上停下来呢?因为把这些负面念头连成一片了,没有学会把念头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后,再去放下的这个妙方。比如,一个人因为遇到点不顺心的事,而钻牛角尖想要走极端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他能把自己的这些负面念头断成一小段、一小段,再一点点去放下,很快就能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再回头去看之前冲动的那些想法,会发现是很幼稚可笑的。禅定,就是要先梳理情绪,然后掌控自己的情绪。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教导我们怎么去整理、管控情绪。所以,当我们产生正面情绪时,看任何人都觉得快乐,看任何事物也都觉得美好;但当负面情绪产生时,我们又会变得悲观、消极,再看到原本正面的、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也会感觉不到开心。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烦恼和悲伤时,你在他面前摆上饕餮大餐,他也不会觉得有胃口。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情绪没有办法按照他认为的方式去走,外境带给他的负面情绪已经掌控了他,成为了他的主人。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是很可怕的事情。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12日 星期一 06:00

人与人相处,刚开始大家的情感会有些伪装,因为怕对方知道自己的毛病与缺点,不会在人前暴露那么多,但彼此熟了以后,就会暴露出各种缺点,甚至是恶习。为什么世俗上的人都喜欢说“相爱容易相处难”?难就难在相处久了,彼此的包容和忍耐会越来越有限。人们期盼着“友谊地久天长”,对爱情,则希望“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殊不知,一切情感都是和合的,是由有情众生的念头综合起来的,终归会有那么一天,缘聚久了,自然会分散。所以,要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彼此珍惜,多一些关心体贴、包容和理解,多一些无私奉献,就是让爱长久的秘诀。以爱的名义出发,不要去伤害对方,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无论从前世、还是今生来看,夫妻之缘分,是你们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吵吵闹闹也是一辈子,和和美美也是一辈子,全看你是如何看待,如何去做,如何去了这份缘。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11日 星期日 06:00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密法这么强调观想呢?其实,观想首先能让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才能与佛菩萨相应。如果我们的情绪和念头十分杂乱,就算嘴巴上在持咒念经,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观想的训练非常灵活,先要找一个目标,比如在面前放一尊佛像、一束鲜花或一个咖啡杯等等物体,把它当成平等放下的对象来看,你所有的工作、事业、家庭,亲情、友情,快乐的来源、痛苦的根源,这时都不要去理会了,先把情绪放一放,好好整理一下。怎么整理呢?人们觉得这并不容易,因为大脑经常不受自己的控制,都是它在控制我们。现在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就盯着这个咖啡杯看,让自己的情绪能在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内,不去想其他事。当然,很多佛教徒喜欢放一盏灯或放一尊佛像,然后用心地看着那盏灯或那尊佛像,不是强迫自己没有任何想法,而是渐渐把杂念放下。如果大脑的情绪太乱了,就是调整情绪、沉淀心情的时候了。比如,你感到自己非常烦躁、情绪不稳定,就可以做观想的训练。事实上,你可能发现自己并没办法很快放下,那就一点一点训练自己,只要你想平静下来,总会有办法。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10日 星期六 06:00

我们的内心因为缺少弹性度,才会遇事而起嗔恨之心,进而有愤怒之态。这种缺少弹性度的内心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看一个人是否有包容之心,也是反映一个人是否良善和有智慧的标准之一。现今的社会,正是因为自私自利之心的表现,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因为很小的事情就发生口舌之争,而对人身造成伤害的冲突和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靠生气、发怒去释放我们的情绪,除了让我们的理智丧失到极点之外,不会有任何的收获。所以说: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然而,包容的内心却是一种软实力。人的内心,但凡能用包容之态去接纳和处理一切的境遇和人事,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却能通过包容的姿态,更多地体会他人的不易,或是能更多地从对境和我们自己的角度获得双重的视角。多一个角度看问题,不仅不会因为情绪的失控为难他人,也不会为难我们自己,往往有包容之心地处理问题,还会让我们自己变得更为从容和豁达。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06:00

当一个人具备愿意为一切众生付出的思想后,首先获得净化益处的是自己。虽然这个人的实际能力有大小,说让他度尽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看似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付出清净广大的愿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就已经是在行菩萨道了——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一个热衷在世间无私付出的人,就是凡夫菩萨,和真正的菩萨当然还有所差别。真正的菩萨是众生需要什么,他就可以施予什么,施舍出去的任何东西,只要发愿,很快又会还原,对菩萨来说,不会有任何缺失。比如,佛经里说,只要众生在危难之时有需要,菩萨愿意捐他的头给众生,但这对菩萨们并没有伤害,因为捐完后再发愿,头又复原了;有人需要菩萨的手,捐了手他也不会痛苦,因为他那大无畏的心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而且发个愿,手又完好如初了。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若有人要我们的头、手,是无法复原的,也因此很多人会痛苦、后悔;如果后悔了,菩提心就在退失,对自己的慧命就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所以行这类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菩萨道,在凡夫中是没有教导的。我们要不断观察自己的心力,力所能及、无愧于心地去付出,如此不断增长菩提心,已是非常难能可贵。如果观察到自己的心力不足,就要给自己鼓励,不要让自己退失对于珍贵信仰的信心。

个人
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