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言教-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03日 星期六 06:00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逻辑学,称为四分法,亦即以四种观点分析同一对境,亦即一个事物,它是白的,黑的,黑白兼具,黑白皆不是,也就是以多种角度来考虑一件事情。但很多人缺乏这种想法,甚至只有二分法,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坏人。例如,某人跟自已谈得来,可以和睦相处的时候,就说他是个好人;可是,一旦语言上跟自己起冲突或发生不愉快时,就会觉得对方是天底下最坏的人。大家比较缺乏的是什么?往中间看,就是好坏并存的观念。要知道,很多事情不能以单一和偏激的角度去思考,要学会以多种角度去思维。以两人互助的关系来说,或许现在自己不需要对方帮忙,但有一天会需要;也许有一天对方需要自己帮忙;也可能是自己周边的人需要他;当然,也可能两人来不及需要彼此的帮助,其中一人就已离开世界了,这都是有可能的。像这样,常用多角度的方式思考事情,就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体会,善于看到对方的长处,面对他人的缺点就会懂得包容与谅解。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 06:00

简单来讲,如果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愿意接受佛陀、佛法和僧众的保护;因为愿意接受他们的保护,所以当然要追随着他们来努力学习,首先不可以去伤害任何生命,这是重要的戒律。因为没有伤害其他的生命,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就会为别的众生着想。一旦拥有了为别人着想的心态,我们所有的福报,不需要特别去求,自然而然就会增长。智慧也是一样。如果对每个众生都有平等看待的心态,智慧自然就越来越往上增长,“我执”自然而然就会减少。“我执”,是无始以来过度执着自己的“我慢”在主观意识主导下产生出的巨大执着。如果现在能以众生的利益为前提,自私的我执就会不断被破除,理解无我境界的时刻便会非常迅速地到来。当你达到“人无我”的境界时,“法无我”也就随之而来,达到这两个无我境界的智慧后,再具备前面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等慈悲力,就是佛讲的悲智双运。我们有了虔诚心、出离心,再加上悲智双运的福报,一个人要了脱生死就有希望了。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8月01日 星期四 06:00

佛陀一辈子做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他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为了弘法利生,跑遍了半个印度的所有乡镇村落。一个证悟空性的人,一位伟大的佛陀,他弘法利生的过程还要这么努力,为了众生不断无私付出,那佛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感到有烦恼与痛苦呢?佛陀在无私的付出中,从不会因为别人是否接受他的佛法而患得患失,也不会计较他传了这个法,别人是否认同他,更不会为此而有情绪的波动;佛陀不会因为付出了很多努力,去衡量自己的辛苦值不值得,他从来没有这样的分别。佛陀会在每个阶段都用最完美的方式做他该做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这种平静、这种定力。不管睡觉、吃饭、走路,任何时候对佛陀来讲都是禅定。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06:00

佛陀说:“真正的平静不在心外,而在心内。”如果我们可以寻找到让内心能趋于正确起落的平衡法,这本身就能安定内心。太过于压制念头在心中的起伏,反而会像水中的葫芦,按压下这头翘起另一头;但是放纵及追随心中念头的纷飞,只会让我们无法理智控制情绪,反而会被情绪的种种波动所“奴役”。最好的方法就是当眼、耳、鼻、舌、身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相关联、相触碰时,内心不过分地执取,如实地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当贪、嗔、痴、慢、疑生起时,保持正知正念,反观并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及内心造作的分别与执取,不过分压制,也不要过于放纵。通过这样均衡持续的练习,正定就会慢慢地且不间断地生起,内心中归于平稳的状态,会在心相续被所修所锻炼后逐渐归于平静。那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得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沉稳,即便外在的环境如何嘈杂,都会感觉“净土”就在我们周围。平静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锻造自心,认清念头的“把戏”,且把握好我们每个当下的一念,去认知它,塑造它,转化它,进而提升它。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13:25

无意中的善行也可以累积功德,在佛经上有很多这类的故事。有一只猪曾经被一只狗追赶着跑到一座佛塔处,无意中绕了佛塔跑。因为这绕佛塔的因缘,这只猪后世转生为人时,名为钦达巴结,得以跟随佛陀出家。佛经上还记载着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有七只小蚂蚁爬到一片树叶上,不料,遇到洪水暴发,这片树叶漂在水面上。在水中间有一座佛塔,树叶顺着水流,绕着佛塔转了三圈。因为这样绕塔的因缘,种下了善根。后来,这七只蚂蚁转生为人时,成为佛陀的七个弟子。虽然他们当时是在无意中绕了佛塔,却也成为后来善根的来源。

每日言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06:00

有些人认为对佛法不同法门的修持,成就会有快慢之分。其实,快速成就跟慢速成就的关键不在于外相,而在于我们内在心量所发出来的能量强度。心量的大小,决定着成就的轨迹、速度和大小。 一个刚刚学佛的人,和一个学了几十年佛的人,虽然在学佛的时间上有先后与长短的不同,但在修行的福报与智慧增长上却可能没有高低。如果先学者的心没有常常安住在佛法上,而后学者的虔诚心与慈悲心极为强烈,后者的成就将会超出前者。再者,要真正圆满出离心、虔诚心、慈悲心,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仍需要足够的智慧来双运,才能真正获得成就。

个人
中心
网站地图